西海都市报青海新闻网讯 说起地下综合管廊,许多市民可能只是听说过,但地下综合管廊具体是干什么的、能干什么、里面什么样子很多人就不知道了。日前,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,探访了省城五四西路、学院路、门源路三处综合管廊项目,这些综合管廊给人第一感觉就是震撼!
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涉及全市域
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范围涉及全市域,规划面积7649平方公里,包括西宁市中心城区、多巴新城、甘河工业园区及湟中县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湟源县城区。主线综合管廊总长度227公里、支线综合管廊总长度312公里、缆线综合管廊总长度85公里,合计总长度624公里。中心城区设置1座总监控中心和5座分监控中心。总投资约529亿元,分为近期2016~2020年210公里(“十三五”规划),远期2021~2030年414公里两个阶段建设实施。
综合管廊规划容纳电力、通信、给水、再生水、热力、燃气、污水、雨水等8类管线,其中通信管线包含电信、移动、联通、广电等4类管线,实现所有市政管线全部全面入廊,部分管廊内配备工程检修车。
新材料 新工艺
西宁市西川片区五四西路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主体施工最近启动。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时,建设工地内已经挖出一个巨大的矩形深坑,工人们忙着在里面抹水泥、搭支架。
建设工地采用了最先进的施工技术— —铝模滑移体系。地下综合管廊是矩形的舱体,以往建设中,需要往木模板中灌入混凝土形成舱体,不仅费时费力,而且施工现场脏乱不堪。现在,铝模滑移体系在主体结构施工中引进铝合金模板替代了木模板,铝合金模板稳定性好、承载力高、拼缝少、精度高,拆模后混凝土感观效果好,施工方便、效率高,符合国家对建筑项目节能、环保、低碳、减排的要求,而且比传统施工工艺可节省三分之一的工期。
管廊内部支架整齐排列 电气分舱放置
看完了五四西路的建设现场,我们又前往位于学院路的地下综合管廊。
从外观上看,学院路地下管廊的入口和普通的地下通道入口没差别,但顺着一人宽的楼梯下到地下后,却是另一番景象。该处地下管廊分为三个舱室,长960米,一眼望不到头。管廊内阴凉宽敞,地面平整,地下照明、通风设施齐全,记者身高1.71米,伸手往上够,也无法摸到管廊的顶部。同行的人感叹说: “这里像电影里才会有的场景。”
我们最先进入到电力舱,只见墙壁两侧从上到下整齐地排列着八个支架,最上面两根是备用支架,其余支架均标明电缆的千伏数,支架中间的通道可供一人随意走动。 “这里面两个各排列八个支架,根据管廊所在地区的需要不同,内部的支架个数也不相同。”西宁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工作人员说。
与电力舱一墙之隔的是综合舱,一进综合舱,就见到地下“趴”着的水管,水管上方安装有支架,供其他管线使用。因为性质特殊,燃气管则单另放置在一个外挂舱内,管道周围填满了避震的粗沙。
去年7月30日,西宁市完成学院路及高教路南段主体结构施工和回填工作,8月31日完成内部防水施工,实现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雨污水按期入廊并顺利通水。目前学院路已经完成了自来水、燃气入廊,解决了师大排水和排污问题。
国内首次实现雨污水入廊
学院路地下管廊的建成,实现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雨污水按期入廊并顺利通水,这意味着西宁市是国内第一个将雨污水管线纳入管廊的城市。利用西宁市西高东低、南北高中间低的坡度优势,将雨污水管线纳入管廊比平原地区入廊更经济。雨污水创新性采用组合箱涵形式入廊,燃气舱采用外挂式,不仅充分利用地下空间,实现所有市政管线全面入廊,而且道路施工时不再进行雨污水管线敷设,缩短道路施工工期。
西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最终将形成外环内网结构,为保证成为百年精品工程,施工过程中积极应用新材料,管廊主体全部采用高强度抗渗抗冻混凝土,主体内部涂刷渗透结晶防水材料。
地下管廊将改善“马路拉链”问题
以前,反复开挖的地面“马路拉链”让人看着难受,对城市建设颜值也造成影响。西宁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工作人员说,建设综合管廊后,“马路拉链”问题将明显改善,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,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,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。
每个城市设施都有自己的管线,以前电线架在电线杆上,水管埋在地下,甚至有些管线是架空的。随着社会发展,城市基础设施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更加人性化。从一开始的架空线路,到后来的地下直埋,现在发展到放在一个地下的空间里,放在一个管廊里,把所有的管线都放在一起。这样不仅便于检修,也更安全,也就避免了经常出现的“马路拉链”现象。